关于英语的乱想法
经验有限, 简单、不成熟的想法
单项每天大概15分钟的练习, 好过过于费时不去做。
中国人的英语听说读写里, 听说写确实都弱很多(me too)
听力
听写其实资源很多、也好进行, 坚持比如每天或一周五天各15-20分钟, 听写一分钟的材料, 不熟练的坚持听写完1分钟的材料可能要花半小时, 心都累了。不如12-15分钟,能听写多少是多少, 再来3、5分钟对比,哪里没听懂。 能看到自己的进步, 比如 从慢速写三五句,到常速写完。
口语
口语,以前难, 现在有大模型了, 还可以对话和较好地评判了。
发音方面 英语流利说 是不错。
练口语不一定看重发音, 印度人平均口音也很重,不影响他们说得流畅, data mining 发成 “打他money” 影响不大。
- 抽签做题, 让大模型随机出个话题(读题或听题), 直接英语口语即兴回答
- 一开始,可能 10秒钟磕磕绊绊凑不出一句话, 那就去写稿, 写英语的稿子, 然后用大模型改掉语病和错误用词, 以及要求口语化。
- 背稿、读出来。
- 翻译,看中文,逐渐提升语感、反应速度。
- 即兴回答要多练, 具体话题范围不定,大概就是生活化、专业化。有时可能不只是英语答不上来,而是用中文也答不上来, 所以得多尝试各种话题。比如我喜欢宅,那运动、风景、旅游甚至家乡话题,我用中文都说不上来。
可用的app, 文心一言(百度的)和豆包(字节的?)好像都支持口语问答。
写作
原则上和口语类似, 而且基本只用考虑学术写作, 日常英语写作比如写邮件用大模型就很方便了。
学术写作总体
- 全文结构。 包括不同学科方向、期刊会议的写作风格, 比如一般人工智能顶会新方法论文就是
导论-(相关研究)-方法-实验-讨论和结论
, 但生物信息学有些方法理论不是重点, 放后面或就是放附录。 - 故事逻辑。 导论
- 细节句子。
阅读
读论文 略读、精读, 各路大神的说法都差不多 李沐:如何读论文。 不过我觉得大神的经验可能没考虑论文还没读超过3、5篇的新手?
GRE的阅读大概是词汇量因素